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排名公布,排名结果参照校友会排名、软科排名、武书连排名。排名指标包括教育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选项。以下是滇西科技师范学院2024年国内排名信息,排名数据仅供参考。
排名类型 | 国内排名 |
校友会排名 | 503 |
软科排名 | 572 |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 | 0 |
滇西有嘉木,人文荟萃纵千古;
学府聚英才,学子砥砺骋四海。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和成长,伴随着新时代的步伐发展和壮大,是一所扎根边疆民族地区、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学院地处气候宜人、生态优美、人文荟萃、物产丰饶的云南省临沧市。临沧毗邻缅甸,横跨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水系,是云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临沧森林覆盖率超过70%,空气优良率100%,年平均气温18.8℃,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滇红茶”的故乡,也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及“金海棠”奖颁奖活动的永久举办地。临沧作为中国少有的避暑避寒、宜居宜游城市,被命名“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和“中国恒春之都”。
云岭苍苍,日月遥望,沧江扬帆千里奔流;
旗山巍巍,春秋相逢,汀河开卷一路欢歌。
历史沿革与学校概况。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顺宁府立初级师范学堂,1978年开办临沧师专班,首开滇西南高等教育先河,历经临沧教育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多个发展阶段,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成为云南省最年轻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之一。
学校总用地面积72.49万m2,校舍总建筑面积32万m2,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5.43万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7624.13万元,有纸质图书111.51万册,电子图书550.39万册,电子期刊7067.29万册,学位论文697.60万册,拥有中国知网、人大资料、超星图书等13个数据库,有百度文库、红色讲堂等可使用的数据库23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52个,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311个。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设14个二级党组织、51个党支部。本科专业33个。全日制在校生10474人,生源遍及云南、山东、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现有教职员工900余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477人,高级职称199人,博士、硕士404人,“双师型”教师145人。聘请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张建国研究员等一批文化名家和资深教授到校执教;引进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银龄计划”教授和柔性人才82名到校服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成为全省同类院校的示范。多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省突”专家、“省贴”专家、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共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教学名师3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次,受聘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学校的兼职博(硕)导28人次。学校先后获“云南省文明校园”“云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十佳创业园”“云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或称号,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云南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11个。
找准办学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坚守“立德与树人相长、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办学理念,秉承“立德修身、笃学尚行”的校训,不断彰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扎根临沧、立足滇西、面向云南、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成为红土高原高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性”即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四群”即着力打造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新农科四大专业集群;“五工程”即实施“个十百千万”五大工程,把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作为学校奋斗目标。
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培育和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新专业,获批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获云南省一流专业(B类)建设备案3个,在2022年云南省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中,达国内平均水平(C类)专业15个,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和新媒体艺术专业是云南省唯一布点专业,“四大专业集群”建设成效日显。充分发挥学校科教优势,开展科技下乡、乡村教师培训等活动,强化扶贫扶智,助力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中远集团、中央新影集团、清华启迪、香港成龙国际集团、超星集团、甲骨文、达内集团、大疆、云南机场集团、临沧工业园区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8项;获批教育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9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9项;与达内集团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获批云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院,2020年获评全国仅5家之一的“人工智能专业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力高校”;获建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红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临沧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等。
建校以来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达7万余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日益提升,升本以来为地方输送了五届本科毕业生10780人,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平均为74.48%,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平均为85.25%,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97.83%。近三学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荣获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奖励713项。学校先后获评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发挥区位优势,科学研究异军突起。升本以来,学校共立项科研项目41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244项,校级科研项目72项。获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智库、云南省曾亮专家工作站、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建设澜沧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1个,设有中缅通道与环印度洋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研究院。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96篇(其中SCI、EI、CSCD、CSSCI、北大核心等核心期刊论文70篇),出版“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等学术著作49余部,获国家专利127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奖12项。
拓展交流渠道,对外合作成效明显。在教育部的直接关心下,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自2019年起对口支援我校,两校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等方面对我校进行全方位支援和帮扶。目前共有64名青年教师赴对口帮扶等高校脱产攻读博士学位,28名教师被选聘为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兼职博导和硕导,53名优秀学生被选派赴西南大学插班学习。与临沧市人民政府签订市校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云县、双江县、沧源县人民政府等签订合作协议,校地、校政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充分整合国际友好团体组织优势资源,与韩国、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保持友好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前往合作院校交换学习。2002年、2012年学校分别获批“云南省重点建设的华文教育基地”和“首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学校”,设立临沧市人民政府“友好城市奖学金”,先后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473人(其中缅甸侨生338名);多次承办云南省侨办“缅甸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活动,参与1595人次;举办“临沧市缅语骨干培训班”“缅甸华文教师培训班”“缅北华文学校微视频制作技术培训班”等,培训671人,有效促进中缅民心相通。
以师生为本,强化综合服务保障。图书存量稳步增加,完成学生宿舍修缮提升工作,推行食堂安全卫生“6T”管理;完成教育卫生“补短板”一期项目,体育馆、综合训练馆、艺术教学实训楼、学生食堂等单体项目及附属设施投入使用;建成总建筑面积为29980m2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楼,获批2000万美元以色列贷款,拟建人工智能实验实训中心、航空服务实训室等专业发展所需实验实训室;完成国家二类田径场运动场的改造,持续完善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大学校园,一所山环水绕、春和景明、欣欣向荣、人文荟萃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矗立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成为临沧作为“天下茶尊,世界佤乡、恒春之都”的文化名片。
擘画新蓝图,推动新发展。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师生,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十四五”末,初步形成应用型大学的基本架构,努力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地方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至2035年全面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
211院校,热门专业:土木工程、车辆工程、工商管理、船舶与海洋工程
211院校,热门专业:工程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
重点大学,热门专业:车辆工程、临床医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
重点大学,热门专业: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
一本院校,热门专业: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学、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
一本院校,热门专业:工程管理、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工技术
一本院校,热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法学、人力资源管理
一本院校,热门专业:中医学、中药学、护理、中西医临床医学
一本院校,热门专业:会计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金融学、经济学
一本院校,热门专业: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英语、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