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有些学生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站在身旁,常常会感到不能很好作答,甚至有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现象称为( B )9-237
A.社会助长 B.社会干扰
C.社会惰化 D.去个体化
2.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D )10-268
A.转移 B.反向
C.文饰 D.投射
3.工作时间或工作条件的改变会给人们带来压力,这种压力源属于( C
)10-256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4.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方法是( C )11-302
A.观察法 B.对偶故事法
C.两难故事法 D.实验法
5.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特点之一是( C )11-296
A.自我中心 B.不守恒
C.守恒 D.不可逆
6.每个人都需要与人接触、交往,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这种人际需要属于( A )9-217
A.包容需要 B.支配需要
C.情感需要 D.本能需要
7.“双生子研究”通常被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影响人格形成的哪一种因素的最好方法?
( D )8-199
A.社会文化因素 B.家庭环境因素
C.自然物理因素 D.生物遗传因素
8.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科学是受到(
B )1-6
A.社会发展的影响 B.自然科学的影响
C.文化发展的影响 D.社会科学的影响
9.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它主要活跃于( C )1-7
A.19世纪 B.19世纪80年代
C.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
10.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出现干扰学习因素,仍能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老师所讲的内容。这种现象叫做( B )2-28
A.随意后注意 B.随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11.当人们脑电波为β波时,典型的意识状态是(
B )2-32
A.深度放松 B.正常清醒状态
C.轻度睡眠 D.深度睡眠
12.从复杂的环境中将一些感觉分离出来加以组织,并根据过去经验做出解释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被称为( A )3-60
A.知觉 B.思维
C.辨别 D.推理
13.划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标准是(
D )4-100
A.学习策略 B.学习对象
C.学习内容 D.学习方式
14.学生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属于( D )4-83
A.动作记忆 B.情景记忆
C.感觉记忆 D.语义记忆
15.“一题多解”、“给故事加上不同的结尾”等练习可以训练学生( B )5-108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直觉思维 D.常规思维
16.“小明比小军高,小兰比小军矮,所以小明比小兰高”,以上推理属于(
C )5-113
A.归纳推理 B.三段论推理
C.线性推理 D.条件推理
17.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智力二因素论的心理学家是(
D )6-137
A.斯腾伯格 B.加德纳
C.吉尔福特 D.斯皮尔曼
18.在动机理论中,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理论,被称为
( A )7-174
A.认知理论 B.期待理论
C.需要理论 D.交往理论
19.“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说明情绪具有的功能是(
D )7-182
A.信号功能 B.调控功能
C.激励功能 D.健康功能
20.小明性格安静稳重,平时言语不多,但喜欢思考问题,大家形容她“火烧眉毛也不着急。”小明的气质类型属于(
A )8-192
A.粘液质 B.抑郁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依恋行为 11-297
答:
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
22.从众 9-244
答: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3.心境 7-178
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4.学习 4-99
答:
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5.简述毕生发展观。11-279
答:
(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的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
(2)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
(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26.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9-227/230
答: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
(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
27.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8-199/204
答:
(1)生物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4)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
(5)自然物理因素: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28.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7-176/177
答: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29.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3-45
答: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人的感受系统只是对强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用发生反应。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随着刺激的强度增大,感觉也加强,但在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它又会破坏感觉系统的正常活动。
30.简述注意和意识的关系。2-26
答:
(1)注意和意识的联系: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2)注意和意识的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任选1题作答,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第33小题必答, 10分,共18分)
31.试述影响压力的因素和正确的应对方法。10-259/263
答:
一、影响压力的因素:
1、经验:当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经验影响人们对压力的感受。一帆风顺的人一旦遇到打击就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付;而人生坎坷的人,同样的打击却不会引起重大伤害。
2、准备状态:对即将面临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压力的感受。
3、认知:认知评估在增加压力感和缓解压力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样的压力情境使有些人苦不堪言,而另一些人则平静地对待。
4、性格: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竞争意识强、争强好胜的人压力容易大,而个性随和,生活悠闲的人则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
5、环境:一个人的压力来源与他所处的小环境有直接关系,小环境主要指工作单位或学校及家庭。如果工作称心如意,家庭和睦美满,来自环境的压力必然小,身心健康。
二、正确的应对压力的方法: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32.试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分析下面案例,并对学校领导班子的做法做出评价。7-173/174
某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领导班子根据不同学历、年龄、职称层次的教师发展需要,制定了不同发展目标的考核标准,并引导鼓励教师根据学校考核标准,制定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近期及中长期专业发展计划,从而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答: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而成长动机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他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社会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的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
(2)在本案例中,学校领导班子根据不同学历、年龄、职称层次的教师发展需要,制定了不同发展目标的考核标准,是对马斯洛的理论的充分实践,符合了不同人群需要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可以说是对症下药。学校还引导鼓励教师根据学校考核标准,制定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近期及中长期专业发展计划,这是鼓励教师超过他们以往成就的动机,建立更加高级的需要,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33.试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举例说明。5-118/121
答:
(1)问题表征的方式:对问题加以理解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
(2)无关信息的干扰: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用。例如一道题目中出现了很多无关因素,但是有用的只有个别的条件,我们倾向于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因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3)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人们在表征物体时总是按照物体的传统功能,不会变通,在问题解决时不能用新的方式来表
征问题情境。例如我们知道火柴盒是用来装火柴的,但是没有想到火柴盒也可以作一个盛放东西的平台。
(4)心向:在连续进行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的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性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的方法。这种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这就是心向或心理定势。例如当我们在解答一个数字规律题的时候,前5题都是一样的规律,到第6题出现的不同的规律,但是我们仍然习惯性用前面的规律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