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颁布于C
A.1992年B.1998年 C.2000年D.2001年
2.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法定联名人数为C
A.10人以上 B.20人以上 C.30人以上 D.40人以上
3.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
A.“三权分立” B.“议行合一”C.“党政合一” D.“政企合一”
4.中央军委总部机关包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C
A.军委办公厅B.武警总部C.总装备部D.国防部
5.下列属于总统制国家的是B。
A.英国B.美国C.意大利 D.日本
6.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D
A.批准省和直辖市的建制B.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C.任免国务院副总理D.解释宪法和法律
7.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是国务院的D
A.组成机构B.直属机构C.办事机构D.直属事业单位
8.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办法的决定权属于党的B
A.全国代表大会B.中央委员会 C.中央政治局 D.中央书记处
9.现行《选举法》规定的县级人大代表名额基数是C
A.80名 B.100名 C.120名 D.150名
10.县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首长及其副职以外其他组成人员的决定权属于B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B.本级人大常委会C.上级人民政府D.本级人民政府首长
1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始建于B
A.1978年B.1979年 C.1980年 D.1982年
12.我国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是A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家主席D.国务院
13.省级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其组成人员向常委会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质询案的法定联名人数为C
A.3人B.4人 C.5人 D.6人
14.1947年重新定名,当时以“全国同胞及民主党派共同推进团结,实现和平统一,建立独立富强之中国”为纲领的民主党派是A
A.中国农工民主党 B.中国民主促进会C.中国民主建国会D.中国民主同盟
15.村民提议召集村民会议时,提议人数必须占全体村民的C
A.1/20以上B.1/15以上C.1/10以上 D.1/5以上
16.《宪法》和《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不超过 C
A.1000人 B.2000人C.3000人 D.4000人
17.我国国家主席有权D
A.决定国家副主席人选
B.决定全国或个别省进入紧急状态
C.提名和任免国务委员
D.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发布全国动员令
18.香港《基本法》限制,外籍人士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中的人数不得超过D
A.5%B.10% C.15%D.20%
19.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决定权属于党的A
A.全国代表大会B.中央委员会 C.全国代表会议 D.中央书记处
20.拥有特赦决定权的是D
A.最高人民法院B.国家主席 C.国务院D.全国人大常委会
21.我国国家主席候选人必须年满C
A.35周岁B.40周岁C.45周岁D.50周岁
22.决定设立、撤销、合并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是国务院B
A.全体会议 B.常务会议C.总理 D.总理办公会议
23.人民政协设置地方委员会始于C
A.1949年B.1953年 C.1954年D.1956年
24.在直接选举中,选举有效须参加投票的选民达到选区全体选民的D
A.1/5以上 B.1/4以上C.1/3以上 D.1/2以上
25.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的任免权属于D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B.本级人大常委会 C.上级法院院长D.本院院长
26.1954年《宪法》规定每届任期四年的地方政府是D
A.乡镇政府 B.县政府C.地级市政府 D.省政府
27.1994年2月,民政部提出建立的村民委员会民主制度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B
A.民主指导B.民主监督C.民主领导 D.民主参与
28.下列人员中即使具有律师资格也不予颁发执业证的是D
A.因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B.在社会团体中担任领导职务的 C.政府机关退休人员 D.被开除公职的
29.我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C
A.华兴会B.光复会C.同盟会D.政闻社
30.省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C
A.人民团体领导 B.中共省委委员 C.审判机关职务D.省属事业单位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下列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中央国家机构有ACE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B.政协全国委员会C.国务院 D.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 E.最高人民法院
32.下列国家机构中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有ABCD
A.省级人大常委会B.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会
D.直辖市所辖区的人大常委会E.县人大常委会
33.2005年国务院重新修订并公布的《信访条例》规定依法保障的公民权利包括ABCDE
A.批评B.建议C.申诉 D.控告 E.检举
34.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ABCDE
A.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报告
B.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
C.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D.修改党的章程
E.选举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35.我国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ABCDE
A.审议建议权B.审查同意权C.审议决定权 D.评议监督权 E.民主选举权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P27-29)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
(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有机联合起来。
(4)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37.简述国家主席对外方面的职权。(P124)
(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2)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3)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38.简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P151)
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由总理召集和主持。主要任务有:
(1)、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2)、讨论法律草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
(3)通报和讨论国务院其他事项。
39.简述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P293)
军队政治工作丰富主要包括:
(1)组织部队学习马克思主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抵御消极的不良思潮。
(2)管理军队中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
(3)进行军事训练和战时政治工作。
(4)管理干部工作,按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
(5)加强法制和防特保密教育。
40.简析我国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因。(P54)
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间接选举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上一级人民大会的代表。前者由选民投票选举人民代表,采用了直接民主的形式,后者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上一级人民大会代表,才有了间接民主的形式。我国在县乡级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直接选举。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普遍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还不成熟。直接选举是民主程度更高的体现,但民主的发展是受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的,因此直接选举的扩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因此我国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任务。(P202-203)
(1)、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
(2)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4)维护和发展各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6)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42.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111-113)
(1)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自觉地维护国家的这一根本制度。
(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和执法监督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立法权,可以制定全国性法律和地方行法规。
(3)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国家监督。
(4)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制度建设。
(5)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0分)
43.2010年1月,F县政府下发了《F县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及考核奖惩办法》,将招商引资目标任务逐层分解到县直部门和各个乡镇,并制定了严厉的考核奖惩办法。因未完成任务,教育局局长陈某被停职并予以行政记过处分,民政局局长李某被免职并予以行政记大过处分……。结果造成:是“逼官造假”,全县上报招商项目100多个,实际只有30多个;二是“问题项目”,多个项目存在各种隐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F县政府的做法有何不妥?
(2)结合案例,说明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166
(3)如何实现县级政府的职能转变?(P166-167)
答:(1)F政府以高压政策逼官造假,这种政绩毫无意义。
(2)目前,县乡政府的职能既有“缺位”也有“越位”。 “缺位”主要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县乡政府职能的错位加深了农村的社会经济矛盾,因此县乡政府职能的转变非常必要。
(3)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本的公共管理服务。
落实中央提出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目标,促进县域范围内的公共事业的发展。
一是为辖区内农民提供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二是完善农村优抚、救济、救灾等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把握辖区的社会经济走向。